日據時期,日本探勘臺灣山林發現阿里山有豐富的檜木蘊藏量,極具開採價值,于是奏章天皇開始大量採伐運回日本。最近苗栗有位收藏家赴日參訪,因緣際會情商購得1根帶有樹瘤重達2800公斤,樹齡約1600年的臺灣檜木,流落日本6、70年的國寶重返臺灣,更見證臺灣珍貴林木遇劫的歷史。
馬關條約讓臺灣進入半世紀的日據時期,文獻資料指出,1903年日本博士河合琴山奉命深入阿里山調查山林資源,發現阿里山的深山蘊藏千年檜木原始林,是優良的木材具有開採價值。河合琴山的奏章,打破臺灣森林千萬年的寧靜,寶島森林遭遇大量砍伐的歷史與命運。
日本歷經11年時間于1914年修筑阿里山鐵道到沼平站,設立原木的集散場,日方沿鐵路兩旁專挑上等檜木砍伐,每天4趟火車,1列火車掛8節平臺車廂,1個車廂載重10噸,檜木一車車運送下山后送往日本,估計日據時期砍伐總面積達1萬8432公頃。
苗栗的收藏家涂習麟指出,臺灣檜木被運到日本,大多被做成建材或用于雕刻,但也有少部分比較特殊的被保留下來,他在因緣際會下結識日本的渡邊先生,發現渡邊家保留1顆祖父買來的臺灣檜木,已有6、70年歷史。
涂習麟說,檜木重量2800公斤、樹齡約1600年,其高度、寬度都有240公分,文公尺上象徵大吉、順科、橫財等,完整的樹材還有1顆500公斤重的紋路似鳳尾的頂級樹瘤,整個樹材要5個壯漢環抱,他研判就是因為這些特殊點而被保留下來。
涂習麟經過3個月努力,游說渡邊割愛,并斡旋價格及協商運輸等事宜,大費周章才讓這顆臺灣國寶重返臺灣懷抱,他說,經過木雕師傅初步處理表面的斑駁后,將先置于自家,未來要邀集企業家興建1座木雕博物館,相信它將成為鎮館之寶。至于檜木行情,他說藝術無價,最重要是樹瘤未被肢解保留完整,十分罕見。